截至2021年年末,集团申请专利1000余项,授权900余项,其中核心、关键技术发明专利约占18%,技术秘密数量处于历史最高水平。这是记者2月6日从集团相关部门了解到的。
创新是集团不断发展壮大的制胜法宝之一。一直以来,集团党委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毛多次对科技创新工作作出指示,强调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把准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方向,管好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大局,确保每一个创新课题、项目落实见效;要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明确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集团核心利益。
目前,集团正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关键技术、拳头产品是集团的核心竞争力。随着集团“六个一批”科技创新战略体系深入实施,创新成果蓬勃涌现,保护好知识产权,实现科研效益最大化,成为一项迫切任务。
比如在建的艾迪安项目、赛尔项目等,其知识产权的管理、保护直接关系到集团在行业中的地位和长远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不到位将对集团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尽快规范知识产权管理,建立科学、完善的标准化管理体系成为当务之急。
保护知识产权不受侵犯,增强持续健康发展的底气
集团下属某公司曾因知识产权保护不周而吃了“哑巴亏”。
数年前,该公司与一家企业合作发明了行业先进的生产线设备,由于保护不力,数据外泄,被另一家同行企业“复制”。该公司发现这一情况后,将这家侵权企业诉至公堂,但由于知识产权管理上有漏洞,未能成功维权。
“随着我们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自主研发的项目越来越多,亟待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该公司有关负责人说。
技术创新是发展的原动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企业的创新发展不再是“关起门来埋头干”。但如何在实现创新后不被仿冒,以及如何以最合理的方式管理和转化创新成果,成为企业面临的新的重大挑战。
目前,集团的高纯硅烷、己二酸、己内酰胺等产品处于国内行业领先水平,并拥有独特的技术优势,其中多项核心技术打破制约集团发展的技术瓶颈,解决了发展中的“卡脖子”问题,已转化形成规模产业;个别单项专利技术年利税破亿元。这些知识产权都是集团的宝贵财富,亟待保护,增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底气。
自2020年开始,集团对各基层单位进行摸排调研,发现大部分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不完善,对知识产权的认识还不到位。
集团许多基层单位在技术创新领域深耕,自主研发出了大量新技术、新工艺,形成了一大批创新成果,但由于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秘密的流失,创新成果没有转化为竞争优势。比如集团某企业技术人员流失,导致竞争对手掌握了核心装置的关键技术,加剧了竞争,降低了投资收益。
织密织牢“保护网”,确保核心技术“周全”
研发部门配备有保密电脑、保密柜、碎纸机等专用办公设施,来访人员需经过层层批准方可入内……在帘子布公司,凡是涉密区域都会层层设“防”。
“作为集团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体系试点单位之一,我们目前正在构建严密的知识产权管理‘保护网’,全力确保核心技术‘周全’。”该公司有关负责人说。
专利技术是企业的“看家法宝”。进入“十四五”,集团要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就必须运用好这一有力武器,推动各类创新成果和技术经验转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
去年9月8日,集团召开知识产权保护暨保密协议签署专题(视频)会议。集团总经理杜波强调,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是支撑集团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重大引擎,尤其在集团迈向世界一流企业的进程中,更要把知识产权保护摆在重要位置。
会上还发布了《关于加强科技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3年,集团建成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知识产权保护标杆企业。
此后,历经60余天的宣传组织,共有112家单位完成《技术保密协议》《竞业限制协议》签约及登记造册工作。
为全面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以最快的速度、最简洁的办法、最少的投入防止核心技术流失,集团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建立了集团历史上首套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体系。
该体系通过制度、经济、技术、信息等,将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资金资本资源等进行调配整合,以便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在体系建设中,集团结合实际编写《科技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方案》《商业秘密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性文件,明确科技领域知识产权的范围,建立知识产权管理、涉密资料管理和保密场所管理的相关制度及台账,并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建立以单位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多部门协同的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工作组织架构。
知识产权管理人员是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执行者,也是知识产权管理活动最重要的核心资源。
集团根据实际情况及相关要求,对知识产权管理人员进行专项培训,开展实地观摩学习活动,大大提升了相关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为高质量开展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此外,为促进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体系在基层单位高质量、高效率落地生根,集团将考核激励机制引入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工作中,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方案和实施细则,形成节点考核、制度建设考核与体系运行考核相结合,并最终将其归集到年度科技创新考核体系中。
一石激起千层浪。此项工作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基层单位和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基层单位反响强烈,认可度极高。
全力呵护“智慧成果”,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强劲持久发展动力
去年,中鸿煤化公司在大修期间,产生了3项自主创新的新技术、新工艺,相关技术人员第一时间组织材料提交该公司知识产权办公室,对新技术、新工艺进行专利保护。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只有严格保护知识产权,才能有效保护公司自主研发的关键核心技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该公司有关负责人说。
该公司要求各单位、各部门负责人组织推进所在单位的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工作,力求做到全员参与、全员了解、全员践行,确保知识产权守得住、守得牢。
帘子布公司同样把“保护网”织得密不透风:所有技术和管理人员都签订了保密协议,对外发表论文以及申请专利必须经过审核。
集团各单位也纷纷亮出“硬核”举措,为知识产权撑起“保护伞”。目前,集团已经有66家单位搭建了完善的管理架构,印发了岗位职责、权属划分、技术分等分级、人员管理、工作流程等制度文件,对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去年年底,集团相关部门联合各产业板块对基层单位的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工作进行了检查、考核,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及时反馈到相关单位,使其尽快补上工作漏洞。